多年來,Eurobike和ZIV的關係逐漸緊密,儘管事實並非如此。過去近15年間,雙方立場一致,不過自從Eurobike遷至Frankfurt舉辦並擴大展會範圍,以納入更多都市交通車及輕型電動車(LEVs)後,雙方分歧逐漸擴大。
雙會並不滿意2025年Eurobike的表現,於是在展會結束後不久召開會議,並根據會員調查制定一份「十點計畫」,說明其願景及要求。協會指出,召開此次會議的原因為認為該展「缺乏領先企業參與、觀展人數大幅下降,以及產業協會及其會員認為展會宣布的策略發展方向有誤」,並認為這種做法「正在危及展會的未來」。
Eurobike與協會之並非從這份「十點計畫」才開始討論展會策略。早在開展前數月,所有相關業界代表便已與Fairnamics代表會面,表達關切並交換意見。
為讓討論過程更加公開透明,由ZIV及Zukunft Fahrrad提出的「十點計畫」已整理成以下英文版本:
1. 主題重點:日常通勤、休閒及運動主題同等重要
展會應同等呈現日常通勤、休閒及運動三大主題,並以富有意義的方式串聯展示。範圍涵蓋包含交通及物流、車隊管理、商業用車、兒童及家庭交通工具、共享與訂閱服務等議題。
2. EPAC 25*:將EPAC25視為環保交通工具
電輔車(EPAC25)及常規自行車在Eurobike同等重要,皆為展會核心。EPAC25不應是獨立類別,亦不應被拆至Mobifuture展,而應納入環保交通工具(Active Mobility)。先前公布Eurobike「重新定位」並將Mobifuture發展成輕型電動車展會的計畫也應停止。
3. 消費者行為改變,順應市場變化
經銷商及代理商出席Eurobike的主要目的不再只是採購。鑑於經銷廠商及各大國際自行車及電動自行車品牌不再參展,展會必須重新定義角色,做出相應調整,並爭取恢復這些重要的合作關係。
4. 保持領先全球,強化歐洲定位
Eurobike必須致力於保持領先全球自行車展會,集結全球各大自行車品牌。展會位於德國的地理位置具獨特優勢,因此展會也應強化其作為歐洲重要展會的定位及影響力。
5. 展會模式:新增更多元參展選項
展會應重新檢視現有模式,以提升整體品質、關聯性及主題。展會需提供模組化的彈性方案,讓參展商能根據自身需求調整參展規模,藉此吸引企業回歸或持續參展。展會規劃應納入小型攤位選項,讓品牌能重點展示產品。同時,調整攤位價格,制定更具吸引力的收費方案。展會不應一味追求擴大室內外規模,規模小而精的展會反而可能更具成效。
6. 鎖定目標族群
展會應明確設定合適目標,非單純追求觀展人數或零售商數量。作為21世紀領先全球的展會,Eurobike應致力於吸引更多真正有興趣的相關專業觀眾。
7. 相關車種展示:保留整體展會完整性,不以獨立形式分開呈現(如Mobifuture)。
EPAC45或電動載貨自行車等相關車種應持續保留在Eurobike,我們絕不贊同將這些車種等類別以不同品牌名分成聯合展會。
8. 專業日及開放日天數調整
展期應維持3天專業日及最多2日公眾開放日。
9. 展會規畫:設立新概念
業界對額外專業對談及研討會有需求,中期內須提出全新概念。在2026年展會之前,最小化目前規模,確保目標族群獲得明確效益。
10. 政策影響:確保政策制定者重視自行車產業未來發展
Eurobike作為業界領先展會,應透過明確訊息向所有官方政策制定者傳達自行車及微型交通工具產業的重要性,達到推動效果。此外,業界多年來數次提出的建議——展會應避開與德國聯邦議院(Bundestag)開會週撞期,也應予以配合。
歡迎點擊網址閱讀完整版英文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