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及產業成長將越南推向自行車製造業中心

地緣政治及產業成長將越南推向自行車製造業中心
自2019年歐盟與越南簽署貿易協定、消除99%關稅後,越南便一直享有優惠待遇。照片來源/Bike Europe

越南,平陽省(BINH DUONG)-過去10年來,鮮少有東南亞國家的自行車製造業能像越南的這般迅速成長。在有善的外交政策及蓬勃經濟發展之下,該國自行車製造業正大幅成長,不過此景是否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局勢中延續,仍有待時間驗證。

台灣車架製造商Astro Tech在越南邊和市(Bien Hoa)市郊,占地達5萬平方米的廠區內,有1,500名員工正全力投入生產。該廠產線從鋁合金到高階碳纖車架皆有,還設有整合式塗裝實驗室。今年初,該公司動工興建占地達6.8萬平方米的全新工廠,專門生產鋁合金車架,年產能估計可達80萬組。

這座新廠的用地,其實早在15年前便已被Astro Tech董事長Samuel Hu買下。Astro Tech Vietnam業務經理Andy Huang表示:「當時大家都是往中國跑,而胡董比所有人都還早買下這塊地。如今,這塊地已要價不菲。」

在目前的地緣政治情勢下,越南對企業而言具備相當吸引力。首先,跨國企業都希望能將產能從單一國家分散佈局。其次,受美國關稅衝擊,中國製造不再是企業首選。第三,越南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之下享有自由貿易機制,並與歐盟簽署貿易協定,進一步強化該國策略性製造據點的重要性。

Huang觀察到:「許多原本設在台灣或中國的自行車製造商及供應商,在過去3到5年間,都已逐步將工廠遷到越南了。」隨第三座工廠落成,成立34年的Astro Tech也邁出步伐,將主要產線都移到越南。過去數月內,就有好幾個電動自行車品牌將越南視為生產重鎮,積極卡位。

國際輪胎製造商Schwalbe表示,隨地緣政治局勢變化,公司正在重新檢視供應鏈策略,目前已暫停印尼廠產線,並改為使用新擴建的越南廠。

台灣座墊製造商Velo同樣表示,地緣政治因素讓越南成為公司的重要市場。Velo Enterprise執行長Ann Chen向本社表示:「自從越南的關稅問題落定後,有些客戶很可能將越南作為首選出口地。」

中國電動自行車系統製造商Oli也剛在越南設立工廠,其他兩座分別位於義大利及中國,新廠預計於本月開始運作。其他也有在越南設廠的電動自行車製造商還有Giant、Sunrise、DDK、Motinova、Ananda和Yadea。

東南亞國家的國際關係也不斷發展,自2019年歐盟與越南的貿易協定生效後、消除99%關稅後,越南在歐盟市場便享有優惠待遇,這對買主而言非常重要。

過去數年,越南的表現同其他市場一樣皆呈衰退,這部分也反映在該國電動自行車出口數據上。不過,越南長期與中國及台灣並列歐盟前三大出口國,過去5年來在市場波動之中仍保相對穩定的表現。

中國在2024年對歐盟的電動自行車出口量增加19%,每輛價格為388歐元。台灣主攻高階市場,對歐盟出口量減少46%,每輛價格達1,480歐元。越南表現則介於兩者之間,對歐盟的出口量減31%,每輛平均961歐元。

當然,從進口量來看,美國仍為越南最大買家,自行車產業也不例外。世界銀行於9月8日將越南年度GDP預測從6.8%下調為6.6%,因為已有跡象顯示美國關稅對越南出口造成影響。美國為越南的最大出口市場,其對越南課徵20%關稅,並對經由越南轉運的第三國貨物加徵40%關稅,勢必對越南出口造成龐大衝擊。

儘管受到上述情況影響,許多企業選擇進駐該國,讓越南在自行車產業之中的角色日益重要。該國未來能否維持這波高速成長,將取決於越南能否在成本上漲與勞力競爭中,妥善平衡其地緣優勢。

歡迎點擊網址閱讀完整版原文報導。